找到相关内容614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虚云和尚传4

    上。南朝太建七年(575),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率弟子20余人登山诛茅肇基建寺。尊《法华经》为本经,奉《大智度论》为指南,以《涅槃经》为扶疏,循《大品经》为观法,引《维摩仁王经》等以增信,究明一心三为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10/20024917364.html
  • ‘止观相即’的两种方式

    全体相即’则是消融一多的对待。  智顗的摩诃止观,最终落实在他的观心论里,重点是在诠释‘一心三’或‘一心三止’。智顗有一卷《观心论》,是他的临终遗言。所以,具体地说,‘止观相即’,是实现‘所止之法’...不二,含具一切万法。从止观的角度来看,三谛圆融是在‘一心三’中认识到的真理或本体(诸法实相),亦即‘一心三谛’。此时,心与境的对立不复存在,三谛之间的相即,乃是基于相同的实相,所以称之为‘圆融相即’,...

    李四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4339258.html
  • 化晦涩的佛学语言为浅显的哲学论述——《天台宗佛学导论》评价

    智圆等人对天台佛学思想的发展、变化,都是以智凯思想为经纬的。因此,本章作者特从“一念三千”、“一心三”、“三谛圆融”、“止观并重”等七个方面对智凯的佛学思想加以阐述。  第三个时期,天台宗佛学思想的...

    田加八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3042358.html
  • 《教观纲宗》绪论

    一心三。这便完成了教理与禅观结合的雏型,此即形成了解行双资、教观兼备的特色。由于慧文禅师,不仅重视教理的探索,更是一位重视禅观实践的禅者,因此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的《大智度论》与《中论》的空思想,由消极的...内容可知,他既是饱读经论的法师,更是重视禅观的禅师,他的老师慧文禅师虽从龙树的二论,启发了三智一心中得及一心三的思想,他的立足点却不是中哲学,而是如来藏系的《法华经》,也就是实相无相的法门。他有两书...

    释圣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93945407.html
  • 止观相即

    要消融主客的对待;而“全体相即”则是消融一多的对待。   智顗的摩诃止观,最终落实在他的观心论里,重点是在诠释“一心三”或“一心三止”。智顗有一卷《观心论》,是他的临终遗言。所以,具体地说,“...止(samatha),音译为奢摩他,是止息妄想的意思,想要达到止心不乱的禅定;(vipasyana),音译为毗钵舍那,是观想诸法的意思,从而获得人生解脱的智慧。在小乘禅法里,两者分别代表不同的境界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1953403.html
  • 佛教各宗派的兴趣

    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,以一心三、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。  什么叫五时?  此宗把释迦如来所说的经教,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时期,称为五时教,就是华严时、阿含时、方等时、般若时、法华涅槃时。五时的名称都是佛经...不同,将佛的教法分为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四种,称为“化仪四教”。  什么叫一心三和三谛圆融?  三是修行的观法,即空、假观、中道观。此三可以于一心中获得,名为一心三。三谛圆融:真谛、俗谛、中道谛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4955805.html
  • 天台唯心说的探索

    不能不作一番深切的探究。  天台宗的创始者,依一般说,是智者大师,但吾人若再向前推一步,则还有北齐的慧文禅师与南岳的慧思禅师。约在南北朝时,北齐慧文禅师,依龙树智度论及中观论,悟得一心三之旨,以之而传于南岳慧思,思则传于天台智者。由此可知,天台宗主要之一心三的观法,并不是智者个人所独创的,而是由慧文、慧思所传承的,然因智者于此又加上五时八教的判释,完备的树立教观二门,大振天台宗风,所以后世以智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33957504.html
  • 关于观心说

    、圆顿等三种。《释禅波罗蜜》所说的渐次止观,初浅后深,解顿行渐。《六妙法门》所说的不定止观,前后更互、解顿,行则或渐或顿,《摩诃止观》所说的圆顿止观,初缘实相,造境即中,无不真实,一心三,圆融具足,...真性。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,正是处处不离观照,所以与不,实是迷悟、苦乐的重要关键。  《大乘心地观经》说:“能观心者,究竟解脱;不能观者,永处缠缚。”《涅磐经》说:”能心性,名为上定。”佛法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02261441.html
  •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异同之辨析

    “众因缘生法,我说即是无,亦为是假名,亦是中道义。[6]此段文字由鸠摩罗什译,并经常为智顗引用,以作为“三谛圆融”、“一心三”、“四教义”的根据。然许多学者根据文献和语言的分析,认为智顗所理解的意思...即是空,空也,若非一非一切者,即是中道观。一空一切空,无假中而不空,总空也。一假一切假,无空中而不假,总假观也。一中一切中,无空假而不中,总中也,即中论所说的不可思议一心三[8]。案:此从“...

    张 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12861509.html
  • 以文化理性关切湖北佛教

    以文化理性关切湖北佛教  正慈  湖北佛教在中国佛教浩瀚长卷中地位显著。早在东晋时期,一代宗师道安就提出了“佛教中国化”,使当时的湖北襄阳成了佛学重镇。陈隋之际的“玉泉立宗”是湖北佛教的弘扬并与中华文化相互交融的又一硕果。智者大师创立的“五时八教”和“一心三”的天台教义,完成了具有中国特色、自成一家的佛学体系。并弘扬于江浙、远播于朝鲜、日本。七世纪中叶,四祖道信将般若性空的思想和参禅念诵...

    正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2668217.html